第0969章 寇季提出的两个百年国策-《北颂》
第(2/3)页
商税税律上调到十三税一。
取消商税中的过税和住税,只征收交易税。
以税务司开设的税票为准。
税务司的基本作用和智能,以及税票的作用,也刊登在大宋书报上,告知给了大宋所有百姓。
百姓们得知了丁口税没变以后,就不再关注此事。
商人和豪门大户得知了税律上调以后,也没有闹情绪。
因为朝廷取消了过税和住税,统一征收交易税,对他们而言交税变得简单了,也避免了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
看似提高了税律,可避开了地方上的苛捐杂税以后,他们交的钱反而少了。
新的商律中,除了规定了税额和交税方式以外,还设立了相应的律法规范了市场,以及明确了商人的义务。
同时还给出了免税的政令。
比如,地方商人想地方上蒙学提供教学所需,可以减免相应的税赋。
其中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地方上的商人承担教育成本。
当然了,最让商人们狂喜的是新的商律中提到的一条。
商人财货不可侵占。
除非商人倒卖朝廷明令禁止的货物,又或者偷税漏税,不然地方衙门,以及各个关口,不得以任何形式侵占商人的财货。
若是有人巧取豪夺,亦或者有强人劫道,地方衙门必须严格依照国法处置,不得推脱。
对于豪门大户而言,这一条倒是没什么。
但是对纯正的商人而言,这一条商律,简直就是福音。
要知道,在这个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的年代。
纯正的商人几乎不会受到任何保护。
所以纯正的商人被欺压的很惨。
唯有那些脱身于豪门大户的商人,才能活得滋润。
往往,一次劫掠案发生,商人们找到了地方衙门以后,背后有背景,地方衙门才会管,背后没背景,地方衙门根本就不管。
由此可见,这一条商律对纯正的商人到底有多重要。
随着商律传便了天下,原本稍微恢复了一点活力的大宋商业彻底的沸腾了起来。
所有的商人都嗅到了,属于商人的机会来了。
谁能抢先抓住机会,谁就能借此大发特发。
大宋朝彻底掀起了一场商业热。
被铁律钉死的文官们,只能站在一旁说酸话。
但是没人敢跳出来反驳此事。
因为他们跳出来以后,手下要面对的就是集体武臣。
武臣在朝廷清查官员从商的事情中几乎是毫发无伤。
偏偏文官们还没办法将此事当成小辫子反驳人家。
因为武臣之所以毫发无伤,是人家聪明。
人家在事情发生以后,第一时间并没有跟朝廷对着干,而是十分顺从的选择了分家。
所以在此事上武臣没错,错的是文官。
文官有亏,所以在这件事上骂不过武臣。
因为不论文官们说什么,武臣都可以将文官们对抗朝廷的事情拿出来说事。
如此情形下,赵祯会向着谁,不言而喻。
所以文官们绝对不会愚蠢的在朝堂上提其此事。
朝野上下唯一的反对声音,就是吕夷简。
吕夷简在看过了朝廷订立的新商律以后,果断向朝廷上书,直言重商是取祸之道。
他的言论得到了一部分读书人的响应。
但是赵祯和寇季都没有搭理他。
因为赵祯和寇季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在商律投出去以后,没有引起巨大的变动以后,寇季和赵祯二人就缩在了宫里研究起了田地分配问题。
资事堂内。
赵祯抚摸着下巴上的短须对寇季道:“四哥,此次变动,朝廷处置的豪门大户多不胜数,清查出的田亩更是多不胜数。
如今历时大半年,各地清查出的田亩数量已经出来了,现在该考虑如何将这些田产分配到百姓手里。
直接给贫寒的百姓分地,其他的百姓恐怕不会答应。”
寇季赞同的点点头,“不患寡而患不均,直接将地分给贫寒百姓的话,其他的百姓肯定会闹事。
到时候民怨沸腾,我们即便是有重兵在手,也不好处置此事。
而且,不劳而获也容易让百姓们生出轻视心。”
赵祯点着头道:“四哥说的在理,四哥有什么好办法将地分给贫寒百姓,又不让他们生怨?”
寇季并没有回答,反而问道:“官家觉得呢?”
赵祯沉吟着道:“朕觉得可以将这些田产当成留在大宋腹地的将士们的奖赏,分出去。亦或者当成各地蒙学学童的奖励,发下去。”
寇季沉吟了一番,摇头道:“不妥……官家出口成宪,若是将这些良田当成奖励发下去,很容易成为永例。
一旦田分完了,那将士们和百姓们恐怕要闹事。
而且,如此分田的话,田只会分到一小部分人手里。
不会让大部分的贫寒百姓受益。
更重要的是,他们拿到手里容易,败的也容易。”
赵祯皱眉道:“那四哥觉得,该如何分配?”
寇季坦言道:“臣此前就思量过此事,如今也算是有了一点头绪。臣有两个法子,一个是借助钱庄借贷,一个是服役。”
赵祯挑起眉头,看着寇季,“怎么个借贷法?又怎么个服役法?”
寇季直言道:“可以将良田依照市价折合成钱,跟贫寒百姓订立契约,然后将田交给他们。他们可以种地还债,什么时候将朝廷的钱还完,什么时候地真正的属于他们。”
寇季此法,有一种后世楼贷的意思。
按理说这种扒皮的方式,寇季不该提出来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