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太子监国灵州定-《大唐烈》
第(2/3)页
见群臣都没有一个,李隆基的神情一下阴沉了,那愤怒的表情就如同乌云一般压向群臣,毕竟做了几十年皇帝,到七十岁了还在位,那种帝王的威严令大臣们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正在李隆基失去耐心想要暴怒的时候,众臣中转出一人,众人一看,是工部员外郎丁正晨,丁正晨是杨国忠一系的亲信,这时候出来肯定是杨国忠的授意,殿上众人都看向站在前排左手的杨国忠,杨国忠脸上却没有任何表情。
丁正晨说道回禀圣人,臣以为长安已不可守,圣人一身关乎大唐气数,圣人当退往巴蜀,据天险以守国本,待统合江南各地兵马再挥师北上击破李佐国、安禄山两贼。”
丁正晨这话音刚落大殿上就一片哗然,大唐立国一百多年,强盛之极,还没听说过皇帝弃国都逃跑的事情,而丁正晨的话说得虽然漂亮,但是本质就是要唐玄宗先跑,皇帝一跑长安必定军心民心大乱,想守都难了。
顿时就站出一个大臣,手指丁正晨说道丁正晨你这个奸佞,劝圣上不战而逃,这是要留下千古骂名的,你就这样为圣上出谋的?”
这人正是李亨的心腹,户部侍郎房琯,房琯转向李隆基,躬身说道此时圣上切不可走,当组织长安禁军死守长安,同时圣旨宣发各地,令各地节度使出兵勤王,和逆贼长安决战才是王道。”
丁正晨冷笑道长安舀来守?只有神策军金吾卫两部禁军还在,人数不过区区八万,连长安的城墙都占不满,新征的兵根本不堪大用,你让圣上不走,那好啊,就等着李佐国或者安禄山来攻下长安吧。”
房琯大怒关中乃我大唐立国根本,一旦不保大唐国本即失,巴蜀虽有险可守,却是困龙之局,除水路很难马上联系江南各地,到时不管是安禄山和李佐国两人谁占了长安,尽收关中土地人口,大唐安有退路?这一步根本不能走,你这主意是要断送我大唐的江山社稷。(看文字小说就到‘’)”
李亨这时并没有注意正在激辩的两人,他在观察李隆基,李隆基在听到丁正晨的话之后脸上明显的一松,李亨这时浑身一抖,心一下沉到了底,父皇要跑,这个认知让李亨害怕不已,房琯和丁正晨后面的辩论李亨就没有听进去。
这时朝臣已经分为了两个阵营,一边是主张李隆基出走巴蜀,一边是主张死守长安,还有一些大臣冷眼旁观,大殿之上平时道貌岸然的群臣吵得口沫横飞。
“好了,”一直没有动静的杨国忠一声大喝,“身为大唐臣子,圣人面前如此没有体统。”
杨国忠此时在朝堂之上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左相,手下亲信亲属在大殿之上有四五十人之多,可以说已经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已经不比当年李林甫一手遮天的时候差了,杨国忠这么一发话,大殿里面安静了下来。
杨国忠上前两步面对李隆基说道圣上,既然房琯房侍郎如此主张坚守长安,圣人可命太子为监国,领长安军民死守长安,圣人退至巴蜀,招兵聚将以为支援,李佐国和安禄山两贼如同时来到长安城下,两贼必定为了长安归属一决死战,无论那边胜了,必定另一边会元气大伤,到时候配合长安守军,圣人从巴蜀出兵一击,则天下可定,可谓进可攻退可守之计。”
杨国忠这主意可谓阴损之极,你房琯作为太子亲信不是极力主张守长安吗?那就让太子李亨留守长安,李隆基就跑到巴蜀去,要是长安守住了,那么李隆基又继续当皇帝,要是没守住,那么巴蜀也有天险可守。
李亨心中大叫不好,作为一个战战兢兢就当太子当到四十多岁的人,李亨其实性格偏软,要他来守长安和一东一西消灭了大唐将近四十万军队的李佐国和安禄山对阵李亨说也不敢,李亨正要站起身说点,这时说了一句话就没有做声的李隆基了。
“杨相所言极合朕意,就做次办理,拟旨:太子李亨监国,统长安军民镇守长安,朕为太子到巴蜀募兵筹粮,左相杨国忠随行,金吾卫随行保护,神策军交由太子李亨指挥,发旨,退朝。(看文字小说就到‘’)”
说罢李隆基站起身来就回到了殿后,径直走了,身后内宦全部跟随而去,整个天元殿都安静了,不少大臣脸色苍白,特别是兵部尚书赵开杰和兵部侍郎邓飏,两人是兵部主事,长安坚守两人势必不能一走了之,留下守城却是凶险无比,谁能保证李佐国和安禄山不先打下长安再两边火并?
户部管理粮钱,这情况也是走不了的,户部尚书庞巨真以下脸色都不好看,就连武将脸上都显得难看,安禄山是人?横扫东北方向,哥舒翰这种大将都败于其手,李佐国也是毫不逊色,郭子仪这种名将都在他手中折戟沉沙,如此巨大的长安城要靠这点兵力守住完全是开玩笑,况且长安守军很重要的一部金吾卫还要跟随李隆基退往巴蜀,这一下就将能战的军队抽走了一半,这可守?
李亨听到李隆基下旨的时候就愣住了,就像耳边响起了无数个惊雷,父皇逃了,却要守长安,这是让去死啊,一直到李隆基走出大殿,李亨还没回过神来,房琯上前轻轻的拉了拉李亨的衣袖,李亨才如梦方醒。
李亨惨笑一声这长安千疮百孔,大户百姓都逃走了一半,现在
金吾卫也走了,舀来守啊?局势到了这一步杨国忠还在耍小聪明,真是天亡我大唐啊。”
第(2/3)页